汇聚最前沿的技术成果,精选代表性的技术案例,共享权威深入的科技成果报告
采用多级潜流-表流湿地工艺,以强化填料为核心,优选强化脱氮的湿地植物,创造良好的水生生物栖息环境,建设了规模1390亩的人工湿地生态净化系统,有效降低了水体总氮、总磷和悬浮物浓度,保证永安江入湖水质达到地表III-IV类标准。
按照“农业废弃物-食用菌基质栽培-基质废料生产有机肥-还田利用”的思路,以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杆为基质原料,规模化生产高附加值食用菌。以食用菌的基质废料为原料生产有机肥,实现种养废弃物一体化循环利用和规模化应用。该技术大幅提高了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价值,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
采用“预处理+两效MVR串联浓缩+一效MVR结晶”联合工艺,对废水中的有机油类杂质和悬浮物进行净化,再利用离子交换法回收废水中的镍、钴等有价资源,最后通过低沸点工况蒸发浓缩回收硫酸铵,冷凝水经两级RO膜处理净化后回用。该工艺突破了传统工艺预处理不彻底,耐冲击负荷差、蒸发结晶能耗较高,设备运行不稳定等行业共性难题,较传统工艺节能40%-60%。
在提高湖泊水体透明度、改善水下光照条件下,利用微生境营造、水生植物快速定植、水植物种群优化配置与调控等手段,重建并快速稳定城市湖泊水生植物群落,同时对处于不同营养级水生动物群落进行合理配置与调控,在无锡蠡湖西北侧1.08km2“退鱼还湖”区域重建了湖泊草型生态系统,形成了40多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
在局部优化水动力条件下,利用岸带-岸线修复、水质改善、底质改良和泥水界面微生态改善、水生植物恢复、鱼贝水生动物调控等手段,可大幅降低水体污染物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恢复河口水生态群落,显著改善河口生境。其中,局部水体活性过滤水质改善装置、生物量管理等多项技术属国内首次应用,工程效果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
根据再生水、雨水、过境水等非常规水源的水质变化规律,针对不同水源需处理的污染物对象和目标水质要求,结合工艺单元的技术特征和运行管控要求,提出以过滤为核心的一般再生水、过境水及雨水处理工艺单元组合、以脱盐为核心的高品质再生水处理工艺单元组合,满足不同时空景观水体及高等级用水户的再生水需求,解决了区域水资源短缺,生态补水缺口大等问题。
工程集成了高浓度污泥高效厌氧消化技术、高电压污泥细胞破壁技术和沼气热能分级回收与梯级利用技术,建立了系统能量自平衡的沼气热源高效梯级利用工艺方法,形成了污泥高浓度厌氧消化及沼气热能利用工艺系统,实现了污泥处理处置的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为大型城市市政污泥集中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经验借鉴。
应用浸没式膜组件处理工艺。浸没式膜组件是采用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热致相熔融纺丝-拉伸界面致孔技术,制备出兼具热法优异力学性能与湿法纺丝法高截留精度与高抗污染性能的复合热致相中空纤维膜产品,产品纯水通量大于 1000 L/(m2 ·h·0.1MPa·25℃),断裂强力大于 10 N。通过负压抽吸的方式使浸没式膜组件系统始终保持在低压运行状态,平均运行能耗 0.05 kWh/m3,吨水能耗降低20%以上。
集成风险水域多功能安全监测、典型事故废水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和侦察、监测、管控等技术形成“查—控—处”一体化水环境风险管控成套技术,满足污染事故区域复杂的地物环境特征要求,具有水陆两栖、自动避障、污染底泥采样等功能,可实现2000吨/天规模的重金属废水和难降解有机物废水处理、10000吨/天规模的含油废水处理。
该工程综合采用改进型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旱溪等海绵设施,并通过空间布局优化技术最大化发挥整体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