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河道水生植被恢复

在控制内源污染、改良基底、生态补水、水质净化的基础上,筛选密齿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为先锋物种,采用特制营养炭包绑在植物根系附近促生根,采用捆绑植物根部到方格上来固定植物的方格化种植方法,实现水生植被规模化定植。在滨岸带采用土壤结构与营养改良、土壤微生物群落调控等自组织修复方式进行生态调控,结合长效管控策略,有效提高了河道近岸水生植被定植成活率和修复效率,重现河道“水下森林”景象。
2024-09-03

江苏无锡城镇污水MBR脱氮除磷工程

应用强化内源反硝化的 A/A/O/A-MBR 脱氮除磷工艺,通过膜分离和生物处理单元的有机耦合,充分利用原污水的内部碳源,具有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稳定等特点,在不投加外部碳源下,出水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 A 标准,实现了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有机融合,解决了太湖地区低碳氮比污水出水氮磷浓度难以同时达标的难题。该工艺纳入中国工程建设协会颁发的《膜生物反应器城镇污水处理工艺设计规程》(T/CECS 152-2017),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
2024-09-03

江苏苏州供排水设施一体化管理

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了供排水设施一体化管理平台,其核心为管网效能动态评估和设施调控智能决策系统,可从水力性能、环境性能和协调性能三个维度进行评估。针对评估分数较低的管段及其上下游关联管段,实施区域范围综合评估,确定重点修复及调度措施,并根据不同雨情下的在线监测数据生成相应的控制预案,最终实现水设施的一体化管理。
2024-09-03

江苏省宜兴化工园区集中式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

采用“厌氧水解+A2/O+二沉池+混凝沉淀+臭氧催化氧化+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工艺,应用基于疏水改性陶瓷碳载体锰铁铈掺杂催化剂的臭氧催化氧化深度处理,采用臭氧氧化和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组合,强化了废水中饱和烷烃及疏水性有机物的处理效率,提升污水处理总体效果,实现化工园区生化尾水残留有毒疏水性烷烃、酰胺、含氮杂环等有机物深度处理效果。
2024-09-03

江苏省宜兴湖滨带多自然型生态修复

通过“防波消浪带+湖滨带水生植物修复/基底生境重建+堆积藻类控制”工艺,构建了适宜大堤生境的湖滨带多形态基底,解决了太湖湖滨带湖滨湿地被侵占、风浪淘蚀近岸基底、水生植物大面积消亡、水质差、藻类堆积等问题。
2024-09-03

江苏省无锡污水厂智慧化管控

基于水质动态预测仿真技术,利用在线仪表设备、网络、计算机等实时感知污水处理各工艺单元的运行状态,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利用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处理来水历史数据,形成能够准确预测来水水质的模型,再用卷积神经网络处理进出水数据和工艺参数,建立精确预测出水水质的污水处理过程拟合模型。将建立的模型嵌入系统,对反硝化加药等关键环节进行调控,达到提升水质、减耗降本的目的。
2024-09-03

江苏省太湖贡湖生态修复

按照“控源减负-基底改造-水生植被构建”的思路,利用外源污染拦截净化、生态岸堤构建、水生植被重建等手段,重建湖湾水生植物群落,同时结合“一体化建设-公司化运作-专业化维护-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生态修复工程长效稳定运行的“五化”管理新模式,在太湖贡湖西北部实现了232万平方米“湖水清、生物多、景观美”的建设目标。
2024-09-03

江苏省苏州东太湖生态岸带维护管理

通过构建水下潜滩消耗波浪能量,减弱波浪对底泥扰动并促进悬浮颗粒沉降,改善近底层水质及水下光照条件,为敞水区及湖滨带植被恢复营造适宜的生境条件。基于植被物种对波浪和水深响应特性的种间差异,选择先锋物种进行前期植被恢复,结合适度收割促进群落结构的优化及氮磷营养盐的移除,达到削减内源污染改善水质的目标,为湖滨带生态修复和生态岸带维护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
2024-09-03

江苏省滆湖入湖河口污染物拦截和水体强化净化

针对上述难点问题研发了河口污染物拦截和水体强化净化前置库系统,包括进水导流系统、拦截沉降区、强化净化区、深度净化区和生态稳定区。其中生态导流坝水力调控技术,解决了平原河网区河口前置库系统引流和水量分配技术难点。生态拦截前置库系统结构与形式的优化,提高了平原河网区河口前置库系统净化效率。沉水植物+鲢鳙鲴鱼+底栖动物的生物配置技术,实现了前置库生态系统稳定构建。
2024-09-03

江苏省常州生态湿地生态净化与中水回用

采用“表面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生态沟渠-景观水回用”工艺,应用了水生植物补碳、改性生物质炭强化净化、光伏电解强化净化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低污染河水的生态净化模块化组装实现低污染河水的高效脱氮除磷,生态净化后作为景观用水回用。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