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城镇污水高效节地生物膜处理

利用模块化拼装的旁路强化HBR组件、生化工艺优化调控和污泥固液分离强化等手段,对地下污水厂处理工艺进行提标改造。通过基于新型填料的高效生物膜处理技术,富集主流工艺中优势菌群,在出水水质和运行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提升系统处理能力,减少吨水占地,解决城镇用地紧张问题。
2024-09-03

北京市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水回用

采用自主研发的膜生物反应器(MBR)-超低压选择性纳滤(DF)双膜法工艺,污水经 MBR 后,进入DF系统进一步处理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 类及以上标准。“MBR-DF”双膜法充分发挥了 MBR 技术的高效生物处理和 DF 膜选择性分离的特性,对污水中有机物、氨氮、总氮和总磷进行深度去除,出水作为高品质水补给湿地。
2024-09-03

北京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

首先,依托海绵设施空间优化技术,对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进行优化,实现效果性及经济性的双赢;其次,应用多层级雨水径流调控与污染削减技术和典型设备材料的实施,以及对典型措施和地块的效果监测与评估,实现研发技术和典型设备材料示范应用;再次,建立示范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平台,耦合相应的综合洪涝模型,实现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在线监测和洪涝风险预警预报;最后,建立智能化管控平台,并实现对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评估与管理。
2024-09-03

北京地表径流减控与面源污染削减

从设计降雨表达、下垫面识别、地表径流过程、径流源头减控、城市规划管控等方面系统建立了城市地表降雨径流水量和水质综合管理技术,通过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地面、道路雨水生态沟(含植草沟、生物滞留槽)等不同措施综合调控地表径流及面源污染,其中在道路两侧实施31公里的雨水生态沟渠,透水铺装地面60万平方米,下凹式绿地38万平方米和雨水调蓄容积53万立方。工程率先将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分解到开发建设地块,并将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纳入了土地供应条件。
2024-09-03

安徽省红薯淀粉废水还田利用

通过应用淀粉废水还田利用技术,将富含氮、磷、钾等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微量元素,不含重金属及致病 菌等有害物质的废水作为“肥水”,科学规范地 ( 适时、适量、适作物 ) 施用到农田,再通过土壤 - 微生物 - 植物生态系统使废水中的肥和水充分得到利用。相比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只投入不产出,废水还田利用技术“以用促治”,不仅避免了厌氧好氧等末端治理工程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并且促进种植和加工一体化,减少农业种植化肥投入,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024-09-03

云南省昆明入河城郊面源调蓄沉淀过滤净

通过人工湿地-调蓄池-管网-污水厂综合工艺和联动,雨季时雨污溢流污水通过调蓄池拦截,沉淀后,上清液进入以固相缓释碳源脱氮为核心的多级组合湿地进行深度处理后补水给地表水体,下部浑浊物通过管网输送至污水厂处理净化。在旱季,人工湿地开启河流旁路净化处理模式,完成对河流上游部分来水污染负荷的削减。
2024-09-03

安徽省合肥经开区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工艺升级改造

粗/细格栅+曝气沉砂池+氧化沟+二沉池+混凝反应斜板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消毒处理
2024-09-03

安徽省沙颍河阜阳段轻度黑臭河流生态恢复

针对污染源进行解析,首先采用滨河生态系统稳定拦截防冲技术来拦截可能的外源污染汇入河道中,同时在河道有效清淤的基础上,通过缓释氧材料制备技术和复配型微生物促生技术来进一步削减内源负荷。基于生态恢复目标的平原区城市河网水循环调控方法,营造城市河网大循环系统,再结合生态河床构建、河床基底改良和缓流区微生境构建技术从河网、河床、河底、河道四个方面来进行河道生境营建工程。在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和河道生境提升的基础上,采用多生态位沉水植物构建、材料 - 功能菌 - 沉水植物耦合技术以及水生食物网调控技术来恢复河道健康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2024-09-03

安徽合肥十五里河流域初期雨水调蓄与净化处理

格栅+雨水调蓄池+前置高效沉淀池+微曝气接触氧化+表面流人工湿地净化
2024-09-03

安徽省马鞍山村镇污水泥膜耦合脱氮除磷

将仿生生物载体投加到活性污泥系统,强化氮磷去除;前端增设缺氧泥膜预脱硝池,去除回流泥膜中的硝酸盐及溶解氧,将污泥水解发酵液回流至预脱硝池,补充碳源,实现低碳氮比农村生活污水的稳定达标排放。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