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塘—湿地”尾水生态净化技术

来源项目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技术分类
水污染防治技术-河湖流域/生态修复
适用对象及范围
适用于污水处理尾水生态净化

基本原理

针对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高、对纳污水体富营养化贡献大的问题,研究开发“稳定塘-湿地”生态净化技术。 开展高效植物生态系统脱氮除磷技术研究,筛选适宜当地条件的高效生物组合,开展生态塘植物浮岛技术、高效植物与水体中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协同作用规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等技术的研究,开展“稳定塘-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技术研究,攻克“稳定塘-湿地”生态系统协调与控制技术、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控制技术,优化“稳定塘-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行条件,研究净化尾水的利用模式,并进行高效植物生态治工程经济效益分析,提升污水处理厂尾水出水水质。

应用案例名称

临安市城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尾水深度净化项目

案例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案例规模

3300t/d

项目投运时间

2014-12-01

工艺流程

为物理-生物脱毒技术、陆生植物浮岛技术、表面流生态湿地技术和潜流湿地技术的高度集成,形成了成套的生态工程技术体系,可有效去除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的氮、磷浓度,并符合相关水质标准。该技术工艺采用强化的自然净化原理,以重力流为驱动力,不使用化学试剂,是属于环境友好型的环保技术。 1)强化微生物膜净化系统在城市污水出水口下游,管道连接,自流进入附着生长复合漂浮植物稳定塘兼沉淀池。活性污泥处理尾水经二沉池出水,尚残留数110mm的生物絮体和未被凝聚的胶体颗粒和难以快速降解有机物质,通过载体和附着型微生物膜吸附有机物质,增加滞留分解时间,促进BOD、COD的进一步降解。 上覆漂浮植物吸收尾水中的N、P等植物营养物质并经过同化作用,合成植物体;重金属、难分解有机物也经植物提取,积累到植物中,通过定期移除植物带出污染物质,同时植物根系也是微生物附着的特殊载体,根系分泌的酶促进污染物降解。尾水中携带的NH3-N,小部分在微曝气中向空气中挥发,大部分通过强化附着硝化菌群氧化转变成NO3--N,便于后续反硝化脱氮。经过生物膜接触氧化和水生植物的共同作用,残留污泥变得易于凝聚沉降,在稳定塘中沉积,定时排出。磷也通过好氧、缺氧、聚磷菌固定,部分经沉淀污泥输出。 2)有害物质高效去除系统运用滤料吸附及超积累特异植物萃取技术,对上一级系统来水中的重金属及有毒有机物,进行二次重点去除。该系统也建有二组并联双池串联的吸附性滤床,吸附重金属、有毒难分解合成有机物及部分营养盐,形成高浓度的区域,通过不同的特异超积累植物,吸收移除植物残体达到脱毒的目的。 3)营养物质集约式植物资源化系统建设多级串联运行池塘,种植大型牧草、花卉快速大量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转化合成植物体;种植对氮有较高转移能力的陆生牧草通过其根系吸收营养物质及根系上微生物吸附分解有机质,达到去除氮、磷等富营养物质目的;运用水培陆生蔬菜,通过其根系吸收营养物质,实现系统资源化利用。 4)高效自净水生态系统通过植物茎杆、根区营养膜降解,水质深度澄清,残存NH3-N、NO2--N基本转化去除。通过微生物吸附分解有机物质、特异水生植物吸收转化营养物质以及水生动物生命活动等共同作用,建立具有自我净化能力的生态系统,以达到再次去除氮、磷及微量持久性有毒物质的目的。使污水还原成类似地表水,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5)植物生态滤地系统运用人工湿地技术,由砾石、沙、植物、微生物组成的滤池,滤除吸附植

污染防治效果和达标情况

已在临安市城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的尾水深度净化中得以推广应用,当前已完成3300t/d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稳定塘-湿地示”示范工程的建设。该示范工程为物理-生物脱毒技术、陆生植物浮岛技术、表面流生态湿地技术和潜流湿地技术的高度集成,形成了成套的生态工程技术体系,可有效去除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的氮、磷浓度,并符合相关水质标准。经过该生态工程的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的COD、NH3-N、TP的去除率分别为49%、57%、42%,并为“十二五”建设6万t/d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高效植物生态治理示范区提供了详细的运行参数和示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