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水库水源系统渠库多级水质净化技术

来源项目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技术分类
水污染防治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
适用对象及范围
适用于水源渠库多级水质净化

基本原理

针对引黄水库普遍面临的高藻、高嗅味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浓度高等问题,将生态湿地和水库原位净化技术引入引黄水源系统,构建了“沉沙条渠-水库-原水管网”多级水质净化技术,以达到保障后续工艺的处理效果、降低制水成本以及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目的。沉沙条渠部分采用了组合湿地水源水质净化技术。 1.该技术根据渠内的水质分区,在高浊区和低浊区分别构建了自然强化湿地和人工湿地。自然强化湿地单元依据沉沙条渠内的水质分区和地势条件对沉水、挺水、浮水等水生植物进行了优化配置,该单元主要承担总磷的去除功能。人工湿地单元优选出了双级―表流+潜流‖湿地形式,并植入了自主研发的免施工除磷柱。该单元通过湿地...

应用案例名称

引黄水库水源系统多级水质净化项目

案例地址

济南市文化东路45号

案例规模

28万m3/日

项目投运时间

/

工艺流程

引黄水库水源系统渠库多级水质净化技术工艺由强化除磷沉砂池、自然湿地、人工湿地、遮光控藻装置、原位净化装置和管道净化部分组成。(1)强化除磷沉砂池:强化泥沙沉降,减少对湿地植物的影响,同时利用泥沙吸附作用进行强化除磷。(2)自然湿地:在库前沉沙条渠内分区种植15种植物,营造多样生态系统。(3)人工湿地:构建13组复合湿地,有效消减氮磷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4)遮光控藻装置:针对水库入口石砌堤坝易引发底栖藻的问题,在石砌堤坝上方水面设置漂浮遮光装置,抑制藻类生长、降低嗅味水平。(5)原位净化装置:在水库出口建设原位净化装置,实现水体解层、藻类控制与生态修复。(6)管道净化:利用移动式药剂投加装置,以原水管道作为药剂反应场所,改善出水水质,作为最后一道屏障。

污染防治效果和达标情况

自然强化湿地依托济南鹊山水库在沉沙条渠进行建设,面积13公顷,湿地引入黄花鸢尾、花叶芦竹、水菖蒲等15种本地水生植物,处理能力达28万m3/日,最高负荷达到2.1m3/m2d,总磷的去除率达到50%以上。同时,建设复合人工湿地1000㎡,植入自主研发的免施工除磷柱,引入3种本地人工填料及16种本地水生植物,优选双级“表流+潜流”湿地单元,负荷可达到0.5m3/m2d,总氮去除率超过15%,COD去除率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