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一体化生态补水成套技术

来源项目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技术分类
水污染防治技术-河湖流域
适用对象及范围
适用于缺乏生态基流入湖河道治理。

基本原理

对于缺乏生态基流河道实施生态补水,其难点在于补给水源的水量/水质保证,即在满足河道生态需水量的基础上,补给水质同时满足城市景观河道水功能区划的要求。虽然目前我国淡水湖泊多存在富营养化问题,但是相对于污水厂尾水、城市地表径流和区外清洁源水,下游湖水作为入湖河道补水水源,具有水量、水质和生态改善等多方面的优势。  河湖一体化生态补水是将抽提湖水净化后输送至入湖河道上游或中游,补充河道生态基流,改善入湖河流生态环境。湖水净化主体采用硅藻土混凝处理技术,通过改性硅藻土的混凝沉淀,以对湖水除磷去浊为先导,保证了补充河水抑制蓝藻滋生和水质感官清澈的目标,而且净化工艺简洁、...

应用案例名称

合肥市塘西河生态补水工程

案例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

案例规模

5万吨/天

项目投运时间

2013-01-01

工艺流程

在下游湖区利用原有或者新设取水井,将湖水吸至岸边净化处理设施。净化后湖水经水泵加压,利用原有或者改造新建输水管道送至缺乏生态基流城市河道的上游或中游补水口,进入河道。进入河道补水随河道走向自流而下,为河道发挥水体各项功能提供水量保证。 湖水净化工艺主体硅藻土处理设施取水进入混合池配加高效改性硅藻土,使高效改性硅藻土与来水快速混合后自流进入网格絮凝池,形成絮体大颗粒,而后进入上向流斜管沉淀池实现泥水分离,清水由泵输送至所需水体;网格絮凝池和斜管沉淀池中的污泥排入集泥槽,定期干化外运进行处置。 在蓝藻高发、频发时期,湖体源水先经新型鳃式过滤器除藻处理后,进行后续混凝深度净化。新型鳃式过滤技术,在有限地面空间上集约10倍以上的过滤面积,形成较大过滤流量,适合于藻华爆发期湖水等低浓度悬浮液的大流量初级分离。

污染防治效果和达标情况

合肥市塘西河生态补水工程于2013年正式建成并运行,日抽提净化湖水5×104t输送至塘西河玉龙路桥断面以上。根据工程监测结果,虽然湖水水质变幅较大,但工程出水水质优良,就TP、氨氮和CODmn指标,全年出水可保证在地表Ⅲ类水质以上。工程全年满负荷运行,每年可从湖区移出TP6~8t,氨氮25~30t,CODmn80~100t。在蓝藻暴发期,湖区原水藻密度达到106~107数量级,启动鳃式过滤器前处理,并经后续硅藻土混凝净化后,藻密度可降至104~105数量级,去除率达95%以上。处理工艺对湖水的除浊能力也很强,出水浊度基本稳定在5NTU以下,出水色度控制在15度以下,均可满足景观水回用标准。该工程的建设运行,为塘西河的水质清澈,滨湖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以及巢湖的污染负荷削减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环境效益。补水工艺核心技术硅藻土混凝净化技术也在合肥市另一重要环城景观河道包河治理开展25000t/d的规模工程应用,明显改善了包河水质和水体透明度,提升了合肥市老城区的景观和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