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污染物输移的“陆域-陆水界面-沟渠塘”的全过程拦截技术

来源项目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技术分类
水污染防治技术-农村农业污染
适用对象及范围
适用于农田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基本原理

从农田排水污染物的产生区域、迁移路径、排水去向入手,实施陆域(近源拦截的农田排水口促沉净化装置)-陆水界面(输移控制的生态沟渠拦截技术)-沟渠塘(末端净化的生态塘、湿地、生态支浜净化技术)的三阶段全过程拦截净化,提高拦截系统处理效率和耐冲击负荷能力,稳定系统出水水质。 技术系统的关键是在传统农田面源污染物拦截净化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陆域的近源拦截工艺,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的实用工艺和路线。

应用案例名称

宜兴市周铁镇农田种植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案例地址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周铁镇

案例规模

3000亩

项目投运时间

2013-12-01

工艺流程

从农田排水污染物产生-迁移-入河的路径出发,确定本技术系统的总体工艺为“近源拦截-输移控制-末端净化”,具体如下: (1)近源拦截:在污染物产生区域进行近源拦截,设计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的不同类型促沉装置,实现对农田排水的初步拦截和净化。 (2)输移控制:在污染物迁移路径上设计不同形态及结构的生态沟渠,提高生态沟处理效率,并与近源拦截在空间上进行有机衔接,提高出水稳定性。 (3)末端净化:在污染物输出的水体上,通过构建湿地、生态塘及生态支浜,对最终排水进行稳定净化,并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做到污染物(养分)的再利用。

污染防治效果和达标情况

本技术系统在宜兴市周铁镇棠下村区域种植业污染物联控综合示范工程进行了应用,示范区总规模约3000亩,分别针对六个地块进行污染物过程拦截工程建设,包括不同类型促沉装置,新建或改建生态沟渠,末端净化湿地及生态支浜建设等。示范工程第三方监测结果表明,核心控制地块农田排水TN平均削减率达到55%,且在60%时间内TN出水浓度小于2.0mg/L;从跟踪监测的结果看,末端净化湿地工程前后TN下降比例平均为46.0%;支浜生态化改造工程前后TN降低比例平均为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