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稻作制农田消纳的氮磷污染阻控技术

来源项目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技术分类
水污染防治技术-农村农业污染
适用对象及范围
适用于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

基本原理

基于稻作制农田消纳的氮磷污染阻控技术,首先确定稻田氮磷消解安全容量,在田间中观尺度上辨析稻作制农田生产系统氮磷转化机制及其在径流、淋溶等多维通量上的流失特征,建立以稻田土壤养分释放与循环周转预测模型;利用土壤浅表层水分观测方法,开发干湿交替节水灌溉与养分管理耦联的调控技术;研发分流式原位径流瞬时采样等装置,构建稻田径流收集、初期径流收集净化再利用等技术,形成基于稻作制农田消纳的氮磷污染阻控技术。

应用案例名称

湖州市农田消纳的氮磷污染阻控项目

案例地址

浙江省湖州市

案例规模

累计101万吨

项目投运时间

2014-01-01

验收情况

课题已验收

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为“保护性耕作、有机肥替代、节水控肥耦合、径流收集利用”。具体如下: 1)建立的以"日"为步长的稻田土壤养分释放与循环周转预测模型,提高氮磷在径流、淋溶、作物吸收等多维通量的预测精度; 2)开发的干湿交替节水灌溉与养分管理耦联的调控技术,在水稻稳产的同时,减少肥料施用量20%以上; 3)研发降雨触发式径流自动采样等装置,提高了氮磷径流监测的准确性; 4)构建稻田径流收集、净化再利用等技术,氮磷截留效率达30%以上。

污染防治效果和达标情况

从2014年起,湖州市农村能源生态能源管理办公室应用浙江大学创建的“基于稻作制农田消纳的氮磷污染阻控技术”关键技术,累计沼液消纳利用量达101万吨,增收节支总额达2515.2万元;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减少农田径流氮磷流失负荷,增产效果较为显著,具有明显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与沼液直接排放相比,化肥氮投入减量91t、磷投入减量18t,减排氮343t、磷20t,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实现现代效益农业清洁生产和改善苕溪流域水环境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