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红薯淀粉低污染生产成套技术

来源项目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技术分类
水污染防治技术-农村农业污染
适用对象及范围
适用于红薯淀粉加工企业,以及其他薯类淀粉加工企业。

基本原理

农村红薯淀粉加工传统工艺主要存在水使用量大、利用效率低、废水排放量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解决方案的基本原理一是研发集成先进技术设备,改变传统红薯淀粉生产的粗放加工方式,直接减少水的使用量,二是研发研制工艺水的循环利用工艺与设备,大幅提升水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鲜水使用量和废水产生量,三是研发无害微生物絮凝剂,回收淀粉加工废水中红薯蛋白等有用组分并进行高值资源化利用,同时减少废水后续生物处理负荷, 四是针对高浓度淀粉废水排放特征研发优化IC厌氧处理器,能满足高负荷、快速启动、处理效率高、沼气能源化回用降低成本的要求。 前端采取“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及水循环利用工艺”,过程采取“废水红薯蛋...

技术描述(创新点及优势)

研究农村规模化红薯淀粉清洁生产技术、废水蛋白有用组分资源利用技术和废水生化处理生态净化技术,既大幅削减高浓度淀粉废水有机负荷,又提高红薯淀粉生产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应用案例名称

红薯淀粉废水处理项目

案例地址

安徽颍上县

案例规模

600m³/d

项目投运时间

/

验收情况

已通过验收

工艺流程

(1)红薯清洗环节,采用干式鼠笼-桨叶-高压鼠笼多级清洗,实现可调节干/湿清洗,洗薯水经沉淀后回用于头道桨叶红薯清洗;(2)浆渣分离,经磨碎后的淀粉乳浆,采用多级淘洗溢流挤压筛分,提高了淀粉的收率,解决了一次性筛洗用水量大废水产生量大的问题;(3)旋流淀粉提取,替代了传统重力沉降法,节约场地空间,提升淀粉精制效率与食品安全品质,初级旋流出水可回用于浆渣分离环节,通过工艺水循环减少了淀粉废水产生量;(4)废水絮凝处理,采用土著酵母菌微生物絮凝剂对高浓度淀粉废水进行絮凝处理,回收红薯蛋白等有用组分,低浓度淀粉废水进入后续生物处理环节;(5)生物处理,采用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与AO氧化沟(塘)工艺,出水尾水水质可达到农田灌溉标准或一级B标准,根据需要,可用于农田灌溉或回用于红薯清洗;(6)IC厌氧反应器产生沼气进行能源化利用,用于IC反应器加热,减少系统能源消耗,降低处理成本。

污染防治效果和达标情况

所研发的红薯淀粉低污染生产关键技术依托颍上县凯旋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12000吨红薯淀粉生产线建设项目开展工程示范应用,课题从项目立项设计、工程建设方案、环评报告、工程建设施工、竣工验收等多个环节指导了示范工程建设。 针对原有传统红薯淀粉加工设备简单、工艺落后的现状问题,采用课题研发的红薯淀粉加工清洁化技术与设备,使红薯清洗吨薯用水量小于1.5吨,降低70%以上,红薯淀粉出粉率(以干淀粉计)为19.8%,较原有工艺提升比例为16.8%。淀粉废水末端处理示范工程规模为600m³/d以上,整套流程工艺针对红薯淀粉废水设计,应用微生物及其复合絮凝剂作为红薯淀粉废水有用组分回收预处理的絮凝剂,后续有IC反应器和AO氧化沟进一步处理淀粉废水。 该示范工程建成后,红薯年加工规模能够达到核心示范区红薯种植产量的60%以上。废水处理后排放可达到一级B标准。通过红薯淀粉清洁生产技术与废水生化处理达标排放技术,淀粉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COD削减量为5358吨/年,氨氮削减量为93吨/年,核心示范区内淀粉废水污染负荷大幅降低,对于农村重污染支流的水质改善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