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流域山区水土流失防治综合技术

来源项目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技术分类
水污染防治技术-河湖流域
适用对象及范围
适用于中国山区水土流失易发亟需保护的地区。

基本原理

清水河流域山区水土流失防治综合技术是流域山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技术和融雪期/汛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为主体的集成技术。以遥感影像和降雨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类型分布图以及相关统计数据资料为基础,对影响该流域山区水土流失的各因子(植被覆盖因子C、降雨侵蚀力因子R、坡度坡长因子LS、土壤可蚀性因子K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进行计算,评价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揭示影响水土流失的主控因子,进行了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和治理分区;通过径流小区试验和水土保持工程调查与验证,明确流域山区坡面土壤水土流失特征,针对水土流失治理分区,提出了流域内水土保持及生态治理关键技术方案;技术实施为实现山区流域...

技术描述(创新点及优势)

是流域山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技术和融雪期/汛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为主体的集成技术。

应用案例名称

崇礼山区水土流失防治示范项目

案例地址

张家口崇礼区

案例规模

/

项目投运时间

/

验收情况

已通过验收

工艺流程

(1)选择植被覆盖因子C、降雨侵蚀力因子R、坡度坡长因子LS、土壤可蚀性因子K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作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的影响因子,评价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划分流域山区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根据土壤分布图、土壤厚度分布图、坡度分布图、坡向分布图及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水土流失易治理分区。 (2)以融雪期和汛期为山区水土流失防治重点时段,在高度敏感中等治理区修建防护坝,保育植被,恢复湿地,清理河道垃圾,恢复景观生态;在敏感易治理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修整水平沟、鱼鳞坑、梯田等,营造经济型和生态型水保林,建设护坡及沟道措施等控制坡面侵蚀;在敏感难治理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全面封禁,实现天然保水保土。在融雪期,重点依托竹枇、砌石护埂、干砌石与浆砌石透水型谷坊坝进行拦沙排水,减少融雪径流对坡面土壤的冲刷侵蚀;汛期充分发挥水平沟植物篱、竹枇拦沙排水和生态/经济林木合理配置技术,提高汛期径流拦截与排水的有效结合,最终形成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

污染防治效果和达标情况

山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在清水河流域中沟上下游的板申图小流域、红旗营小流域进行了工程示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上游地段修建铅丝笼拦沙坝,用来拦蓄泥沙,共建拦沙坝10座;根据沟道条件修建谷坊,其中土谷坊110座,石谷坊56座,工程布设后有效地拦蓄泥沙流失;针对下切剧烈的侵蚀沟头,防止沟头前进,在其沟头3~5m处修建沟头防护工程,沟头防护修建3300m;修建蓄水池6个,蓄水池在雨季起到了很好的蓄存作用,保障了耕地顺利度过干旱季节,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水分供给;河道与邻近耕地间共修建护地堤2280m,有效的保护了邻河耕地;水土保持林合计813hm2,其中乔木林435.4hm2,灌木林377.6hm2,有效改善了荒山坡面生态环境,实现了生物多样性;在河滩荒滩地修建沟坝地6.0hm2,充分利用了荒滩地,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在没有集中连片的荒草坡面进行封禁治理,撒播山杏核面积为1181.0hm2。工程实施后土壤侵蚀量减少3385.5t/(hm2·a),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29.22万元,年保水量35.1万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