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工强化生态缓冲带污染削减技术

来源项目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技术分类
水污染防治技术-河湖流域
适用对象及范围
适用于高水质要求的水源区难以收集和集中处理的生活污水与污水厂尾水汇入河流前的污染拦截和入河后的污染修复。

基本原理

针对水源区难以收集和集中处理的生活污水污染,以及集中式污水厂尾水排放标准与水环境质量之间仍然存在较大落差的问题,在污染物扩散点与入流水体之间及河道内,开展污染拦截与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从构筑形式、填料组成、植物选配和水力负荷、有机负荷等运行技术参数等方面,研发了适合水源区特色的多重人工强化生态缓冲带污染削减技术,包括土壤包气带缓冲屏障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入河生态缓冲屏障污染削减技术,以及表面流人工湿地、复合生物基生态浮岛、微气泡曝气-菌藻生物膜河道水体原位强化污染削减技术,通过截流、吸附、沉淀、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等作用,最大限度地阻断污染物进入河道和削减河道污染负荷,氮、磷和COD等主要...

技术描述(创新点及优势)

从构筑形式、填料组成、植物选配和水力负荷、有机负荷等运行技术参数等方面,研发了适合水源区特色的多重人工强化生态缓冲带污染削减技术。

应用案例名称

十堰市污水排放生态缓冲净化示范项目

案例地址

十堰市茅箭区百二河大川镇河段

案例规模

1.6km河段

项目投运时间

/

验收情况

已通过验收

工艺流程

针对水源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与水环境质量之间存在较大落差、神定河控制断面水环境质量不达标的问题,研发适合水源区特色的多重人工强化污染削减技术。本关键技术包括土壤包气带缓冲屏障、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复合生物基生态浮岛、微气泡曝气-菌藻生物膜污染削减技术,通过其有机结合解决微超标、低浓度氮磷污染地表水的经济修复技术问题。 土壤/包气带型生态缓冲屏障:下部为10cm的鹅卵石层(粒径1~0.5cm),中间为40cm的粗砾石+5%碎木片层(粒径0.5~1cm),上部为5cm的细砾石层(粒径0.25~0.5cm),最上层为10cm的种植土壤,并种植有本地常见的边坡草;水力负荷为0.15m3/m2·d。生物基复合功能材料生态浮岛:海藻酸钠投加量1.5%、交联时间12h、菌体投加量2g、无机载体为竹炭4g;搭配美人蕉和菖蒲等作为复合浮岛植物,水力停留时间为1d。

污染防治效果和达标情况

利用“多重人工强化生态缓冲带污染削减技术”在十堰市茅箭区百二河大川镇河段建设了1.6km河段汇水区域的示范工程,示范工程第三方评估结果表明,农家乐生活污水经入河生态屏障深度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水体标准,直接运行成本为0.036元/m3,动力消耗0.06kW·h/t;河道水质原位强化净化深度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体标准,直接运行成本为0.0792元/m3,动力消耗0.132kW·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