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补给型河道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

来源项目
2022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水污染防治领域)》
技术分类
水污染防治技术-河湖流域
适用对象及范围
适用于水质总体在地表水V类及以上、溶解氧量3mg/L以上,以再生水为主要水源的非养殖功能水体,如河道、湖泊、坑塘等。

基本原理

在河道内设立围网区域构建生态保育场,种植水生植物幼苗,构建水生植物群落;投放先导物种浮游动物类和大型底栖动物,序批式投放低龄幼体、优化物种组合的鱼类;定期监测,适时补充水生生物,恢复稳定水生态系统

技术描述(创新点及优势)

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低,可高效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水生态系统稳定性

应用案例名称

萧太后河5km河道水生态修复工程

案例地址

北京市通州区

案例规模

生态修复范围共5.3km河道,其中生态种源地面积10300m2

项目投运时间

2020-07-01

验收情况

已通过验收

工艺流程

在河道内设立围网区域构建生态保育场,种植水生植物幼苗,构建水生植物群落;投放先导物种浮游动物类和大型底栖动物,序批式投放低龄幼体、优化物种组合的鱼类;定期监测,适时补充水生生物,恢复稳定水生态系统

污染防治效果和达标情况

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水体氨氮、TN、TP削减率均>20%。

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情况

本技术采用全生物措施进行生态修复,不采用曝气机等动力设备,因而不需要使用电力等能源进行设备运行,可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

投资费用

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总投资62万元。

运行费用

运营成本约为1元/(m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