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提标改造技术

来源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技术分类
水污染防治技术-农村农业污染
适用对象及范围
适用于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已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提标改造,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基本原理

本技术利用筛选的生长期长、生物量大水生植物,结合新型高效脱氮微生物和挂膜填料及改性吸附材料等,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基质吸附等交互作用,构建生物-物理化学多重作用的污水净化作用机制,利用复合生态系统有效提升污染物去除效率,解决单一生态处理技术存在处理效率低、不稳定等突出问题,满足当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新建工程及已有工程提标改造的需求。

技术描述(创新点及优势)

本技术组合了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基质吸附等,构建了生物滤池、人工湿地与生物膜复合、人工快速渗滤池等关键技术,具有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操作管理简便(专业设备少)、投资费用少(不足传统污水处理厂的1/2)、运行成本低(低于0.3元/吨)等优点,环境和社会效益显著。

应用案例名称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标改造技术示范工程

案例地址

湖南省长沙县开慧镇葛家山村

案例规模

25m3/d

项目投运时间

/

工艺流程

本工艺由生物滤池、人工湿地和人工快速渗滤池组成。生物滤池由农业秸秆、弹性填料与高效脱氮微生物菌剂等构成,对污水进行强化处理;其处理排水由水生植物、挂膜填料、复合基质填料联合构建的新型人工湿地和微曝气潜流湿地,利用植物、微生物膜和基质复合,通过过滤、吸附及生物降解代谢等进一步去除污染物;最后,污水进入人工渗滤系统,进行末端深度净化处理,实现污水处理长期稳定达标要求。

污染防治效果和达标情况

对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达到80.0%、90.0%和90.0%以上,出水平均浓度不超过30.0、0.8和0.3mg/L,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排放标准(GB18918-2002)》,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标准,符合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提标改造的要求。

二次污染治理情况

本工艺应用时,无化学品投入,环境友好、生态景观性好,可有效避免化学品残留的“二次污染”,同时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滤料、植物残体等废弃物可用于有机肥生产,解决污水处理过程中固体废物、废气产生的问题。因此,本工艺单元可有效控制二次污染风险。

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情况

COD、氨氮和总磷减排量分别约为1050、180和33 kg/年。

投资费用

项目总投资13万元

运行费用

示范工程无大型设备投入,动力消耗小,管理简单,主要进行湿地植物收割维护即可,不需要水耗、电耗、药耗等,运行成本低于0.3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