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生态治理技术

来源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技术分类
水污染防治技术-黑臭水体
适用对象及范围
适用于我国亚热带区域由氮磷污染(无强毒性的有机物)所导致的黑臭水体(河、湖、塘、库等),水体COD、氮、磷浓度示意范围分别为30-2000mg/L、2-500mg/L、0.3-50mg/L。

基本原理

该技术针对河道、沟渠、塘库等黑臭水体,以湿地植物绿狐尾藻为核心,采用生态浮框,通过生物降解、植物吸收和底泥吸附三者间的协同作用实现对COD、铵态氮和磷等主要污染物的高效去除,从而达到净化黑臭水体的目的。

技术描述(创新点及优势)

该技术针对河道、沟渠、塘库等黑臭水体,以湿地植物绿狐尾藻为核心,采用生态浮框,通过生物降解、植物吸收和底泥吸附三者间的协同作用实现对COD、铵态氮和磷等主要污染物的高效去除,从而达到净化黑臭水体的目的。

应用案例名称

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横泾桥港河道环境整治工程

案例地址

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横泾桥港河

案例规模

总长度1900米

项目投运时间

/

验收情况

已通过验收

工艺流程

清除河道、沟塘、湿地周边及水面养殖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安装聚乙烯网、毛竹围网等固定设备,然后种植绿狐尾藻,待水质得到一定改善后种植沉水植物以抑制底泥污染物的持续释放,并加强河道管理,利用以绿狐尾藻为核心的水生植物逐步削减水体氮磷和COD、提高水体透明度,最终显著河道水质。同时将收割获得的生物质用于畜禽饲料加工。

污染防治效果和达标情况

黑臭水体处理在1个月之内消除臭气,3个月深度>0.5米,COD、氮磷下降60~80%,6个月达地表水国标IV类,1年达地表水国标III类。

二次污染治理情况

无二次污染

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情况

利用本技术节省工程建设陈本约10%左右,约20万元,累计节约用电等工程运行成本约30万元。

投资费用

工程总投资216.2万元

运行费用

管护11.64万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