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中荷绿色盛宴!2024浦江创新论坛 · 中荷绿色化学与循环塑料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4-09-08

9月8日,由荷兰驻沪总领馆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承办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中荷绿色化学与循环塑料研讨会”在长三角国创中心张江总部召开。共有120多位来自中荷两国政府、学术界权威专家以及产业界的代表参会,聚焦困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全球热点——循环经济和温室气体,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国际合作,解决伴随着工业化产生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会议由长三角国创中心管委会委员范霁红主持。

会议由长三角国创中心管委会委员范霁红主持。长三角国创中心管委会委员陈宁介绍了长三角国创中心正在构建的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体系和生态。荷兰气候政策和绿色增长部工业可持续发展处长兼荷兰化学工业政府政策领导小组成员Karlo van Dam介绍了荷兰塑料回收全产业链以及在塑料回收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他表示必须加强跨部门、跨领域协同,才能推动循环塑料产业发展。荷兰气候政策和绿色增长部绿色化工和循环经济事务高级政策顾问Lara Engelfriet女士,工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国际合作事务负责人Mark Schmets分享了掌握突破性技术企业和研究人员该如何更快、更经济地实现大规模创新等话题。

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会长杜欢政教授是循环经济和资源再生领域的权威专家,他在发言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循环经济领域物质流、价值流、环境流三流合一的概念,指出循环经济的构筑必须依赖技术和政策互相协同,通过技术溢价、设计溢价、品牌溢价提升消费者绿色消费意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可持续发展总监张嘉育表示,联合会一直在联动全球各方塑料循环经济和生态的国际组织,构建“三纵三横”(三纵:物理再生、化学再生、生物基;  三横:技术、政策,国际合作来)的体系,共同携手全产业链,来构筑塑料循环生态联盟,共同推进全球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院长、上海低碳功能型平台负责人孙予罕教授长期从事绿色化工和低碳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他在演讲中提出了利用生物质和废塑料替代化石基原料,生产可再生材料、构筑绿色循环产业链新理念。

会上还举行了以“塑料回收”“生物基化学品”“碳捕捉与利用”为主题的研讨会,参会中荷两国嘉宾表示,双方在大力发展绿色化工及生物基材料、碳捕捉与利用等低碳产业方面,无论是在产业政策、支持模式、发展理念都有很多共同之处,又在具体的技术路线、应用场景、市场规模上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未来合作空间巨大。

本次论坛上,荷方组织了总人数达30人的大型代表团参与本次分论坛,代表团成员来自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及化工园区等,其中包括荷兰气候政策和绿色增长部、经济事务和气候政策部、Chemistry NL 化学荷兰、先进研究中心化学联盟等代表,全球顶级高校——格罗宁根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瓦赫宁根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自荷兰7个循环经济与绿色化学领域高科技公司代表等。代表团成员在论坛中介绍了先进的理念和实践,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和产业动态,并与中国相关行业代表进行深入沟通和探讨,以期推动绿色化学与循环经济领域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化发展,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构建环保型经济体系。

荷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郭媚瑶女士(Marjo Crompvoets,Consul-General of 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in Shanghai)表示:“中国和荷兰在科学技术领域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我们需要合作来应对这些全球挑战。我很高兴看到中荷双方的公司、研究机构和政府代表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双方通过本次活动的举办,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探索更多合作机会。”

长三角国创中心管委会委员陈宁说:“作为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国创中心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通过合作创新、开放创新和社会创新,深度链接海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持续拓展和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不断激发开放合作动能。通过本次活动的举行,我们希望进一步推广循环经济的理念,并推动中荷在绿色化学与循环塑料方面展开深入国际合作,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

自2019年起,重点聚焦能源环保、合成生物学等领域,长三角国创中心持续与荷兰多所顶尖高校、创新组织、政府和园区开展联合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合作,不断促进中荷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对接,推动了包括冷链物流、医学影像、能源环保、合成生物学等多个前沿领域的突破与应用。

来源: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