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理事会2023年度工作报告

2024-01-24

守正创新  实践引领

奋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为充分发挥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服务功能,团结汇聚社会各方力量,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2022年4月平台理事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一年多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生态环境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平台理事会坚持守正创新、强化实践引领,系统设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规划,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深入开展科技帮扶和技术服务,举办精彩纷呈的成果转化推广活动,有力发挥了对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事业的促进作用。

一、抓住主题教育契机,系统设计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规划图

平台理事会秘书处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起点,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聚焦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实效不足的难点堵点问题开展战略性和对策性调研,系统提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规划图。

为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领域科技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的短板弱项,平台将理论学习、调查研究、任务落实、业务提升一体化推进,组织对理事会成员单位、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机构、相关部委等近30家“政产学研用金介”单位,先后赴上海、苏州、青岛、无锡等多地,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集中调研,力求准确识别、系统解决造成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普遍性和制度性问题。调研中各方普遍认同,构建高效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对支撑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凝练调研成果,总结形成了成果转化的整体思路,编制《关于提升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实效的调研报告》《关于推动完善生态环境技术评估工作的调研报告》《关于强化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建议》等分析报告报送生态环境部。

在当前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开展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思路应以重大需求和高质量技术供给为根本,以创新载体建设为支撑,供给端、需求端、载体端同向发力,推动成果转化各方资源和优势高效交流融合,全方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一是深挖有效技术需求,建立“国家-省-市”纵向联动的多级供需对接机制,畅通有效需求渠道;二是以需求为导向筛选成果,市场化配置创新要素和资源,实现常态化汇聚高质量技术,创新技术征集遴选方式,丰富完善分层次、分领域、分场景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成果库;三是加速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化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产学研创新平台等创新载体,为“0到1”的原始创新技术提供早期技术性与商业性的概念验证,对“1到10”的小规模测试应用技术开展验证示范,为“10到100”的扩大生产和市场推广阶段技术匹配应用场景和产业发展空间,分类施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助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围绕服务能力提升,持续打造高质量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作为生态环境领域权威的成果转化公共服务载体,平台广泛汇聚科技成果资源,有序推进“省级接口”建设,打造过硬技术服务团队,聚焦供需两端双向发力,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准确可靠的技术信息、丰富全面的技术服务,持续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国家级技术服务平台。

一是持续丰富平台技术数据库。平台以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牵引,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等重点领域,推介展示相关政策标准、先进技术和典型案例,开发上线“走进水专项”“水生态保护”技术专区,优化“无废城市”专区建设。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供给,持续丰富技术成果库,新收录先进技术成果140项,包括农田系统温室气体减排、新型高效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等6大类35项绿色低碳技术,金属尾矿低碳资源化利用等5大领域34项固废处理处置技术,高效节地复合生物膜污水处理等49项水污染防治先进技术,钢铁烧结烟气内循环减污降碳等22项清洁生产先进技术。

二是推动建立技术供需对接通道。平台聚焦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搭建技术供需对接桥梁,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渠道,促进生态环境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平台以“省级接口”建设为抓手,推动开发上线山东专区、成都“蓉城”专区和福建海峡专区,协助四川省编制完成“省级接口”建设方案,搭建中央-省-市-县多级联动的技术供需对接渠道。聚焦深圳生态环境治理需求,实地调研103余家重点排污企业,形成企业技术需求库,并组织专家团队开展重点需求对接,针对深圳友联船厂蛇口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污水处理站中水回用等技术瓶颈,提出了“一对一”的技术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围绕河南省厅提出的近百项企业需求,组织“点对点”“面对面”科技帮扶,其中针对某企业氨氮废水处理回用技术难题,组织专家提出“分质处理、分类回用”技术思路及具体解决方案,每年节约运营成本1800万元,获企业专门来函感谢。

三是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科技服务水平。2023年,平台理事会秘书处主动提升服务理念和质效,着力加强理事会成员单位资源整合与共享,全力促进理事会成员单位沟通合作。平台理事会理事长、秘书长带队走访中国环科院、产业协会、国家开发银行、长江三峡集团、中节能集团、江苏省厅、重庆市局、上海技术交易所、华东理工大学等20余家理事会成员单位,积极推进各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常态化技术推荐、案例展播工作机制,对各理事会成员单位首批推荐的近30项典型技术应用案例在平台进行专题展示;向各理事会成员单位征集筛选新污染物治理、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水、大气和土壤污染治理等12个领域的85个核心技术团队,进一步优化提升平台技术服务能力与水平。向科技部推荐理事会成员单位的6项技术成果,其中3项入选“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主题展览。持续开展成果转化宣传工作,年度发布公众号推文340余篇,累计阅读量11万人次,同比增长61%;平台总访问量18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33%;平台用户达3.1万余人,同比增长72%。

四是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活动。平台坚持以地方突出环境问题和重大需求为牵引,积极组织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培训、“一对一”科技帮扶,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全面、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针对河南省有色金属行业污染达标排放技术需求,与河南省厅、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联合开展“企业服务日”线上技术培训,提出技术解决方案及政策建议,1000余家企业参与活动。联合成都市局举办生态环境科技帮扶助企纾困会议,与100余名企业代表交流典型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技术案例。协助深圳市举办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供需对接会,围绕重点行业酸洗废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需求遴选优势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指导,地方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会议。针对青州、太仓臭氧超标,西双版纳橡胶加工废气治理等需求,联合中国环科院、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华南所等理事会成员单位专家团队开展线上问诊和线下服务,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在2023年“全国低碳日”期间举办“绿色低碳技术路演和主题展览活动”,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四批)》中的23项典型技术进行路演和展览,线上线下3200余人参加活动。联合中国环科院举办24期细颗粒物和臭氧协调防控专题直播培训,服务管理部门和科技帮扶团队6.2万余人次。据统计,平台自上线以来,共计开展科技咨询服务300余次、专家诊断20余次,大型推介活动6场,累计推介先进适用技术近600项,服务企业3500余家。

三、聚焦关键环节,初步探索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

为提升创新链和产业链资源要素流动的效率,降低和规避科研成果转化的风险,平台理事会成员单位陆续探索开展联合创新中心、技术验证、中试熟化和产业孵化平台等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创新联盟的建设试点,通过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和服务体系,共建共享优质创新资源,强化中试和产业化能力建设,跨越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鸿沟。

(一)聚焦行业技术需求,搭建“技术研发+企业转化”的创新平台,实现对行业污染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中所需技术进行精准开发和转化。

光大环境联合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组建能源环境联合研发中心,发挥高校研发优势和企业场景转化优势,共同开展需求导向的技术研发。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支撑生态环境部与北大荒集团联合共建北大荒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实验室,搭建农业农村领域科研平台和实验基地。江苏省环保集团联合南京工业大学,围绕有机固废低碳高值化和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共建创新实践基地,支撑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依托浙江大学,与西湖大学、浙江省能源集团共建白马湖实验室(能源与碳中和浙江省实验室),瞄准国际能源与碳中和领域,前瞻性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

(二)聚焦区域产业布局,搭建“技术开发+场景应用”的产学研协同载体,实现对区域重点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的紧密衔接。

环境发展中心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战略合作,推进技术验证基地建设、搭建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场景,并联合南京大学在福建省泉州市试点建设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参与“海峡两岸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促进两岸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的相互转化。中国环科院与成都天府创新环境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成都创新研究院,共建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和天府永兴实验室,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转化中心。生态环境部华南所与韶关市政府共建“粤北生态环境研究院”,创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省部级科研平台。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与嘉善县人民政府共建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打造有引领作用的农业农村双碳领域技术研发、验证、应用和推广基地,以及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展示基地。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合肥蜀山产投成立“合肥中科环境监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以8项发明专利技术入股,参与推进“中国环境谷”建设。江苏省环保集团牵头筹建“江苏省生态环境科研联盟”,联合28家成员单位和若干首席专家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智库支撑。

(三)聚焦内部能力提升,建设成果转化专门机构,实现成果转化研究和服务提质增效

环境发展中心与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申报,探索技术评估验证、技术加速孵化等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中国环科院、生态环境部南京所、卫星中心等内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归口管理部门,有效整合本单位业务资源,专门开展知识产权申报和成果转化管理等工作。江苏省厅全面优化“江苏省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围绕成果转化链条提供技术评估、成果孵化、技术转移和投融资等服务,持续发布先进技术和治理需求,推动先进技术与企业需求精准“耦合”。光大环境建立了焚烧技术研究所、电控技术研究所、综合环境技术研究所,专门从事技术评估、验证、二次开发。中科院南京地湖所与南京中科水治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南京中科深瞳科技研究院”,获批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单位中南大学成立知识产权中心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中试孵化基地,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运营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垃圾焚烧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单位重庆三峰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全资子公司“重庆新离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专门致力于环保创新技术研发及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四、实现多点开花,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亮点纷呈

一是精准服务地方政府和企业。针对大型军工企业废水处理难题,环境发展中心组织化工废水处理专家团队开展现场问题诊断和技术验证试验,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企业的多轮专家论证,可彻底解决高盐废水排放问题,被列入企业2024年度技改项目,预算1800万元。生态环境部华南所科技支撑全国32个省份和兵团,形成“南阳实践”“练江驻点研究”“白河模式”“马鞍山驻点”等典型实践经验,获得各级部门感谢信超过100余项(人次)。城市空气颗粒物重点实验室服务天津市天地空立体大气污染观测网络,形成大气污染分析专报100余期,提出大量政策咨询建议,获市领导和相关部门肯定。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自筹资金近3000万元,与中科院生态中心、中国环科院等产学研合作,开展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与中金岭南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连续熔融还原硫酸钠废盐新技术及一步制粒新方法”,将无价值的硫酸钠转化为高价值的硫化钠,在全国冶炼及化工等企业进行推广,预计年处理硫酸钠废盐10万吨,创造效益1.1亿元。垃圾焚烧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研发SPR垃圾焚烧烟气高分子脱硝技术及装备,已应用于东营黄河三角洲三峰生态能源有限公司等,累计实现销售收入约1400万元。工业烟气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研发“大型烧结机头(球团)烟气袋式除尘技术与装备”,并建成全球首台套示范工程。

二是举办系列成果推介活动。环保产业协会举办第21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并专门设立科技创新成果专区,推进科技成果供需对接,20多个国家800余家企业参展;环境发展中心在期间承办“无废城市”分论坛并设“无废城市”先进技术展区,遴选9项典型技术进行专题推介。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科院、环境规划院联合举办第一届新污染物治理大会,围绕新污染物识别、筛查、溯源、检测等开展200余个学术交流。海洋中心依托辽宁省海洋学会等5个挂靠学会,每年召开学术研讨会、成果推介会等,促进技术成果与企业有效对接。上海技术交易所探索设立“低碳绿色专版”,挂牌“绿色工厂咨询评价服务”能力项目,参展第23届中国国际工博会并开设“绿色低碳技术交易直通车”,为客户提供高效的技术交易供需匹配服务。

三是优化政策机制支撑保障。国家开发银行不断优化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服务,年度发放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中长期建设项目贷款近2700亿元,发放生态环境领域新技术产品研发贷款逾10亿元,支持和引导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平稳发展。江苏省厅对成果转化推广项目探索采用“政府发榜、申报单位揭榜、评审择优”立项新模式,累计设立22个项目、资助经费3560万元。中国环科院、环境规划院、卫星中心、重庆市局、江苏省环科院等10余家理事会成员单位分别制定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管理制度,有效激励创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国环科院2023年专利技术许可或转让金额较2022年提升55%。环保产业协会制定《环境技术进步奖奖励办法》《技术鉴定办法》等,规范化开展环境技术和工程的鉴定、评议工作。

五、坚持守正创新,统筹谋划2024年度工作路线图

2024年是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平台理事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会议相关部署要求,坚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理念,持续加强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高质量技术供给,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新路径,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效能,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高质量科技服务供给。持续做好平台运行管理工作,深化平台“省级接口”建设,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加强理事会成员单位等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有效供给,共同打造分层次、分领域、分场景的生态环境技术成果库。依托平台联合开展多领域、多主题的科技帮扶和技术咨询服务,举办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培训活动,积极开拓技术分析预测、行业发展研判、数字化技术评估等服务新领域,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精准、有效的支撑。

二是共推共建成果转化服务载体。布局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相关重点领域,联合地方政府、理事会成员单位等共推共建一批具有特色的成果转化示范区、基地或平台,合作开展技术验证、中试熟化和产业孵化,展示和推介科技创新成果及典型项目案例,推动科技成果在真实场景应用中快速突破与迭代转化,推进生态环境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支撑服务。积极探索与国际合作项目的交流对接,引入生态环境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推动国际技术的本土化落地应用和国内先进适用治理模式的输出示范。

三是扎实推进理事会成员单位深度合作。围绕生态环境部重点工作,结合绿色低碳发展、新污染物治理等产业发展需求,组织理事会成员单位技术团队联合开展创新研究、技术服务、科技帮扶等,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创新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品牌活动,围绕技术评估、产业孵化等,分主题、分领域,联合举办高端论坛、专家研讨会、系列成果推介活动等。坚持理事会成员单位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机制,常态化征集和展示各单位推荐的先进技术、典型案例以及技术团队等。与理事会成员单位合作开展绿色技术评估标准规范研究、绿色低碳领域技术经理人能力提升标准建设和人才队伍培育、绿色技术成果评价信息系统开发以及绿色技术成果落地转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