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效果和达标情况
(1)在柴河水库流域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河流的生态完整性进行了化学、物理生境和生物特性三个方面的评价。对研究区域进行污染源强度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柴河水库流域以非点源污染为主,主要的污染因子为氨氮和总磷。(2)根据柴河水库流域的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结合研究区非点源污染为主的污染特征,选择丰水年中的丰水月作为最不利设计水文条件,应用EFDC水动力—水质模型,计算了污染源在最不利时期——典型丰水月的入库情况。(3)采用允许纳污负荷计算模型,进行污染源-水质响应关系分析,计算出柴河水库最大允许纳污量,并基于确定出的安全余量,采用优化的方法对污染负荷总量进行了分配。(4)基于柴河水库流域以面源污染为主的特征,分别从农业源和农村生活源提出了污染物减排方案。(5)在分析控制单元污染物总量监控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柴河水库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研究区的总量监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