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四合村农村生活污水“3+1+1”分类治理典型案例

导读: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环办土壤〔2023〕24号)有关要求,加强经验总结和典型推广,推动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在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的指导下,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面向全国征集遴选了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分类整改、污水资源化利用典型案例,现予发布,供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基本情况 


井研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是乐山东部门户,辖区面积840平方公里,下辖14镇1街道、119个建制村(社区),总人口38.6万人,农村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20774元。井研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7.2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025.8毫米,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周边地表水体未临近生态环境敏感区。按照“宜散则散,能用则用”治理思路,井研县结合深丘深沟峡谷、浅中丘中(窄)谷地貌特点,污水治理与厕所改造相衔接,探索形成“城郊管网覆盖、聚居区微动力集中治理、散户五格治理+资源化利用”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路径。截至2023年,全县改厕率9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90.62%。

井研县马踏镇四合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共904户2712人,常住农户508户1524人,人均污水产生量50升/日,耕地种植面积达7800余亩,农户居住相对分散,周边耕地、林地等消纳土地资源丰富。近年来,该村采用“旱厕改水冲厕+三格式化粪池+隔油池+人工湿地”的“3+1+1”模式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污水经多级发酵后用于浇灌蔬果林、菜地进行资源化利用。


▋ 治理思路


一是厕污共治,有效衔接。结合农村改厕工作,将黑水、灰水分类治理,黑水(厕所污水)进入三格化粪池,灰水(洗衣、洗澡、洗碗和洗菜水等废水)进入隔油池,经厌氧发酵后进入人工湿地进行吸附后再排入外环境。

二是因地制宜,优化设计。在不增加原有工程投入的情况下,结合农户实际优化设施设计、布局,减少灰水对三格化粪池厌氧发酵效果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污水治理效果。通过低能耗的污水治理技术、低廉的建设和运维成本,大幅减少污水处理费用和运维压力。

三是灵活利用,方便农户。为满足农户部分灌溉需求,在三格化粪池和隔油池上端设计灵活盖,以便于农户抽取净化后的生活污水进行农业浇灌,最大限度满足老百姓的利用需求,做到取用方便。


 治理模式和技术 


合村同步“厕所革命”改厕工作,针对单户生活污水,采用“3+1+1”的治理模式。其中,“3”代表三格式化粪池,“1”分别代表单个沉淀池和人工湿地,最终形成“五格池”。污水经过处理,通过人工湿地尾端的出水口就地就近径流至自家水田,实现资源化利用。对第一格、第三格、第四格分别开展的水质检测结果表明,经过处理后污水水质可以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中水田作物标准。

每户新建设施总占地面积为5平方米,其中,三格式化粪池占地面积2.5平方米,有效容积2立方米,可利用原有化粪池进行改建或直接新建;沉淀池占地面积0.5平方米,湿地占地面积2平方米。同时配套户内污水收集管网30米。该设施设计处理水量为0.5立方米/天,可处理1户共计5人的生活污水。

图1  工艺流程图 

图2  设计平面图

图3  完成场景现场

图4  应用场景现场图

该模式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实施,由农户自行建设或委托农房服务队按标准进行建设。建设完成后先由镇村组织相关人员全覆盖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镇级上报县级相关部门组织复验,最后根据验收和实际建设情况兑现奖补资金。单户建设成本在3000-3500元之间,根据农户实际建设情况给予2200-2800元的补助,【其中,三格化粪池补助1300元/组;隔油池补助300元/口;人工湿地面积补助800元/口(每增加1平方米多补助200元、最高不超过1200元/口);污水收集池补助600元/口】。奖补资金直接到户。农户可单户建设,也可联户建设。既缩短建设周期,也节约建设成本,项目可快速完成建设任务。

表1  “五格池”修建补助标准


▋ 运维管理机制


采用“受益农户自行承担”运维的模式。已建成的散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归属于受益农户,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改变以往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运维的模式,政府不再投入清掏、维护等费用,由农户自行承担运维责任,定期清掏三格化粪池并开展污水收集管网检修维护。化粪池清掏、管网的更换及湿地水生植物的收割、补种等,年户均投入成本不超过100元。


▋ 特色亮点


一是农户参与积极性高。通过宣传动员、现场参观等方式,发动农户主动参与、自行选址、自行筹资投劳、自行运维,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将乡村振兴、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机结合,实现“厕污共治”,充分体现群众参与性高、无运维成本、资源化利用效率高三大特点。

二是全过程监管实操性强。梳理“散户治理”项目实施建设流程形成“十步工作法”,即“农户申请、登记汇总、拟实施名单公示、修建设施及印证图片收集、形成农户档案户表、镇(村)全覆盖验收、公示、申请县级复验、县级抽查验收、兑付奖补资金(一卡通至农户)”。全程公开,体现群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最后形成一户一档、一村一档,便于规范存档管理。

三是指导到位实效性好。文件和施工图纸印发至镇(村)并到户。县级组织各镇(街道)分管领导、经办人员和农村匠人、农房服务队到已规范建设的施工现场进行培训,明确施工要求和规范。针对“五格池”建设尺寸规格、防渗、黑灰水管网布设、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栽种等施工难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抽派人员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每一批施工队伍先期建设完成第一口“五格池”后,在开工建设第二口之前,县镇村三级指导员必须进场核查是否满足建设要求后,再行推动其他建设任务。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进出水管埋设高度、以及弯管的使用等“细枝末节”,但又是影响设施运行和处理效果的“关键环节”。在细节处理上,选择统一的污水盖板代替土办法浇筑的掏粪口,既美观又便捷。科学选种人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最后实现变“粪坑”为“花园”。


▋ 联系单位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管理所、乐山市井研县生态环境局

联系电话:(010)84665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