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罗云镇干龙坝村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典型案例

导读: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环办土壤〔2023〕24号)有关要求,加强经验总结和典型推广,推动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在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的指导下,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面向全国征集遴选了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分类整改、污水资源化利用典型案例,现予发布,供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基本情况 


重庆市涪陵区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地形地貌为沿江丘陵低山区、坪上低山带坝区和后山区等,境内有长江、乌江水系;年均降雨量为790毫米,夏季旱涝交错,伏旱频繁。涪陵区幅员面积2942.36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街道、14个镇、2个乡,303个行政村和119个社区。截至2023年底,农村常住人口28.50万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9.9%,农村改厕率达90.84%‌。

罗云镇干龙坝村位于涪陵区以东,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80亩,属于低山槽谷地形地貌,海拔在600~800米之间,总体地势起伏较小,下辖的桂花园居民点常住人口约60户180人。主要经济以榨菜、玉米、油菜、烤烟、水稻、莲藕等农业生产为主,年榨菜种植面积达3800余亩、年玉米种植面积4800亩、年油菜种植面积3150亩,水肥资源需求量大。该村拥有重庆巴康食品公司、重庆农鲜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农业企业。2023年涪陵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万元,干龙坝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万元。


▋ 治理思路


一是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实地调研,听取农民群众的治理意见,建立涵盖25个涉农乡镇街道的问题台账,发现农业生产需水需肥量大,受传统农家肥使用的启发,将污水治理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

二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围绕西南山地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分散、农村人口少、污水量小、土壤环境消纳能力强的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养分循环、节约资源”的原则,以“污水资源化利用为主导、达标排放为补充”的理念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针对周边土地较少且邻近长江、乌江、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的居民点,建设达标排放设施。针对周边土地消纳量较大,且不具有环境敏感区的居民点,建设资源化利用设施,促进污水还田利用。

三是科学设计,系统布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和劳动力缺乏,按照“设施低成本、易维护、高效益”的原则,设计集“化粪池出水+兼氧池调控+还田管网延伸+智能浇灌”于一体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按照试点先行、全面推开的节奏,优先在罗云干龙坝村等区域开展资源化利用试点,试点成功后在全域范围内梯次推进。


 资源化利用模式和技术 


干龙坝村是涪陵后山坪上的典型村庄,桂花园居民点具有土地消纳面积大、农业生产需肥量大的区位优势,采用“化粪池出水+兼氧池调控+还田管网延伸+智能浇灌”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集中居民生活污水(黑水和灰水)经卫生厕所排入10立方米的化粪池,再经管网收集至兼氧池调控系统。兼氧池占地面积42平方米,设计规模8吨/天,实际处理规模7吨/天,池体容积135立方米,配置提拉格栅、冲洗混合泵、提升泵等设备,污水在调控系统环节处理停留15天后,经还田管网进行灌溉使用。还田管网长度1425米、浇灌软管8套,配套灌溉面积约60亩。该项目工程总投资35.48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9.66万元,管网费用15.82万元(包含智能灌溉费用)。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污水产生量低于10吨/天且周边不具有水环境敏感区的农村聚居点,同时土地消纳面积与污水产生量相匹配,所需还田面积约0.3亩/人。

图1  “化粪池出水+兼氧池调控+管网延伸+智能浇灌”资源化利用工艺流程图

图2 兼氧池平面示意图

图3 “化粪池出水+兼氧池调控+管网延伸+智能浇灌”模式利用示意图

污水经兼氧池调控处理后促进污水得到有效利用,年节约水资源量约2500立方,榨菜施肥量可减少50斤/亩,榨菜产量从3500斤/亩提升到4500斤/亩;还田管网的铺设和智能灌溉系统可利用APP远程操控,有效缓解了山区农业灌溉难、农民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图4  桂花园居民点兼氧池调控设施实景图

图5 “化粪池出水+兼氧池调控+管网延伸+智能浇灌”灌溉实景图

▋ 运维管理机制


明确乡镇(街道)是资源化利用设施的管理主体,财政部门加大对设施运维的资金保障,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对设施运维成效的考核。按照村级自管自用、镇级监督维护、区级评估指导考核的运营管理模式,切实将设施管好、用好。资源化利用设施运营费包括设备电力费、维修费、人工费、信息传输费等,财政包干补贴1万元/年·座,由乡镇自主运维。


▋ 特色亮点


一是突出资源节约。该模式无需配套高能耗处理设施,工艺简单,单人可管理多座设施,建设和运维成本显著降低。生活污水进入农田浇灌,一方面利用土地消纳面积充足的优势解决了污水去向问题,另一方面向农田补充了养分和水分,可提升土壤肥力,节约化肥用量、灌溉水量。

二是突出以人为本。该模式适应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现状,灌溉出水桩遍布农田,农民浇灌只需连接输水软管、打开输水泵就可直接喷淋,不再肩挑背扛,有效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利于山区农村复制、推广。

三是突出智能管理。该模式配备了液位计和智能化控制泵,可利用手机APP查看池体液位,根据液位显示和用水需求,远程控制提升泵进行灌溉,实现了设施的智能化管理


▋ 推荐单位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管理所、重庆市涪陵区生态环境局 

联系电话:(010)84665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