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环办土壤〔2023〕24号)有关要求,加强经验总结和典型推广,推动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在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的指导下,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面向全国征集遴选了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分类整改、污水资源化利用典型案例,现予发布,供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 基本情况
肥城市位于山东中部、泰山西麓,总面积1277平方公里,辖14个镇街,共605个行政村(含19个城中村),665个自然村,常住人口86.83万人。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965.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40元,高于山东省2283元。辖区地形差异大,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村庄覆盖范围广,全年平均降雨量为689.7毫米,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农业灌溉用水较为匮乏。目前,辖区内已完成586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改厕83600余户。
▋ 选择背景
一是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此前,本地采用集中拉运模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由于村庄数量多,分布零散,污水运输成本和人员管理成本高,村级运维资金紧张,选取低成本、易维护、可持续的集中资源化利用模式可破解现有困境。
二是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肥城地区水资源匮乏,农村灌溉用水缺口大,收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含有氮磷等营养元素,水资源、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的新业态,单户利用土地渗滤模式可有效解决山区农村水资源缺乏问题。
三是防止区域河流免受生活污水污染。肥城市应用生态工程原理,建立污水—土壤—农作物的多层次生态结构,充分利用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及农作物吸收、降解作用,达到消除污染物目的,实现生活污水“汛贮旱用、闲水忙用,点滴归田、不入河流”的综合治理目标及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要求。
▋ 资源化利用模式和技术
(一)单户利用土地渗滤模式
主要由三级处理单元和一个储水池构成。污水收集至一级单元进行隔油隔渣处理后,进入由沙石组成的二级单元过滤净化,再进入由多孔性净化填料(氧化铁颗粒)组成的三级单元进一步吸附净化,之后进入储水池通过微滴灌布水管用于周边花坛、绿地的浇灌。该模式总占地面积不到1平方米,适用于人口少,房前屋后有消纳空间的农户,设施具有建设成本低(每套材料加人工费平均不足1000元),易施工,不受空间制约,可单户可联户、可大可小、可圆可方,建设材料多种多样等特点。

图1 简易处理资源化利用模式原理

图2 简易处理资源化利用模型

图3 简易处理资源化利用应用
(二)集中资源化利用模式
肥城市灰水通过管道或抽排设备进入三格收集池(罐),就近集中拉运至周边污水处理站,因拉运距离不同,拉运成本每村每年平均5000元。为了降低运维成本、保证污水治理效果,肥城市本次资源化利用主要对现有收集池(罐)开展改造工作,购置潜水泵、钢丝软管、小型电气控制箱、电缆、铁箱等简易灌溉设施,经厌氧预处理和沉淀处理后达到农灌标准,结合高效节水灌溉配套工程等,与灌溉设施连通,通过管道和灌溉水混合后以滴灌、喷灌等方式用于林地、绿化灌溉。

图4 集中拉运转为资源化利用模式原理简图

图5 集中拉运转为资源化利用模式的应用
▋ 运维管理机制
建立由市、镇、村开展三级运维管理机制。乡镇政府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常态化巡查管护实施办法》,明确管护责任区、责任人、管护目标。各行政村制定《村规民约》,成立以村两委干部为组长、公益岗为成员的运维队伍进行管护,定期组织人员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转。设施的改造费用由市、镇两级财政统筹补助,人工费、电费、设备维护费由村级承担。农户自行负责户内生活污水的分类工作,尽可能做到黑灰源头分离。
▋ 特色亮点
一是实行三级管理,提升监管质效。市级制定出台《肥城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从监管、运维等方面完善管理制度。镇级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常态化巡查管护实施办法》,规范日常巡查管护工作。村级将生活污水治理纳入《村规民约》,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污水处理设施共管共护的工作中来。充分发挥镇村环保公益岗作用,成立村级网格化队伍,制定包括定期检查设施水质是否清澈无异味、更换隔油隔渣填料等内容的责任清单,细化网格员网格巡查、政策宣传、引导群众正确使用设施等岗位职责,实现问题即时反馈、快速处置。
二是优化运维模式,降低处理成本。资源化利用试点运维由村集体安排专人管护,水泵等电费每年约200元由村集体支付;每半年由设施所在村庄开展全面检修维护,定期更换耗材用料;检查围栏、警示牌、防坠网是否有破损、脱落等情况,及时更新维护。以边院镇何庄村为例,该村常住户数103户,由集中拉运模式改为资源化利用模式,单户改造投资2650元,拉运成本由原来的5400元/年降低到仅需680元/年,村集体节约林木、苗木绿化所需水费1500元。群众使用方便,后期运维费用低,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
三是统筹五位一体,实现共管共治。市主管部门为监督管理主体,定期开展监测、督查;镇街为属地管理责任主体,负责辖区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统筹管理;村委会为村级管理主体,负责村自管设施的日常运维管理,引导村民自觉做好户内收集系统管护;农户为受益主体,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主动参与设施的维护;第三方机构为服务主体,严格落实合同要求,依法依规做好工程施工的质量保证,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 联系单位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管理所、泰安市生态环境局肥城分局
联系电话:(010)84665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