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红薯淀粉废水还田利用

案例名称

安徽省红薯淀粉废水还田利用

案例类别

工程示范案例

技术类型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解决难点问题

红薯淀粉废水有机负荷高,集中排放量大,是区域农村河流COD、氨氮等水质指标超标严重,甚至水体发黑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

整体解决方案

通过应用淀粉废水还田利用技术,将富含氮、磷、钾等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微量元素,不含重金属及致病 菌等有害物质的废水作为“肥水”,科学规范地 ( 适时、适量、适作物 ) 施用到农田,再通过土壤 - 微生物 - 植物生态系统使废水中的肥和水充分得到利用。相比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只投入不产出,废水还田利用技术“以用促治”,不仅避免了厌氧好氧等末端治理工程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并且促进种植和加工一体化,减少农业种植化肥投入,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案例成效

1000亩的废水还田利用工程,每年可资源化利用废水量为3.78万吨,污染物排放削减COD 367.9吨,削减总氮 8.7吨,废水还田利用成本0.78元/吨(运行成本),每年节约治理费用16万以上,节约尿素约0.6万元,稳定提升了红薯收购价格,保障了农民收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推广应用情况

在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成果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形成安徽省《红薯淀粉加工废水还田利用技术规范》,已作为地方标准在省市场监管局立项,提出种植加工一体化,以氮、BOD和水力负荷定量施用,以地定产等原则,技术成果在安徽、河北、山东、湖北等多地进行推广应用,推广应用规模总计达20077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