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 日文版 →
当前位置: 首页>技术成果
技术领域:
技术类型:
技术状态:
技术来源:
技术年份:

中南部温度较高地区

河口湿地养殖水体污染的物理-生物联合阻控与水质改善技术包括生态用水调控技术与生物-多孔介质联合阻控技术。生态用水调控技术是针对芦苇湿地灌溉用水供需现状,研究苇田进水、出水水流的运动特征和水质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实测水深地形资料建立示范区苇田一、二维水流水质耦合调控模型,通过苇田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验证相关参数,给出不同水平年满足苇田用水的配置方案。利用煤渣、沸石以及高效有机粘合剂等研发耐冲击负荷、多孔隙的生物填料,以充分利用煤渣和沸石的大比表面积和高吸附性,强化微生物在介质表面的“附着效应”和介质微孔隙捕捉有机物的“吸附效应”净化养殖水体中的营养有机污染物。同时利用现有苇田生态体系,对进水和排水沟渠等水利工程进行改造,开发经济、易操作的导流及布水系统,并根据苇田主要养殖对象-河蟹的水质、水位调控及芦苇生长的水量要求提出分流水量与污染负荷。在出水口附近设置由“多孔介质填料”所组成的“生物处理单元”,建立适合于苇田养殖水体净化的物理-生物联合阻控技术,进一步去除养殖水体中的营养有机污染物质。

包括生态用水调控技术与生物-多孔介质联合阻控技术两项技术内容。是传统的低浓度污水生态净化的改良和升级。

关键技术的实施包括苇田水网调控和生物-多孔介质联合阻控技术应用,过程为“掌握河网水质动态——确定苇田用水调控方案——制备多孔介质生物载体——布放多孔介质净化装置——回收再生”。具体如下:1)首先通过水质监测与调查,掌握河网水质动态变化,得到初始水质参数。2)结合苇田水利设施现状,水站年供水和区域降水预测,模拟调试并确定苇田用水配置方案。3)针对养殖水体COD和氨氮较高,不能自净的区域,制备煤渣-沸石复合多孔介质吸附材料,形成可置于苇田污染区域的多孔介质净化载体。4)根据污染区域状况,将净化载体以适宜的方式组合后,实施装置布放,并监测其净化效果,及时调整布放方案。5)回收净化载体,对多孔介质吸附材料进行再生。

在水力参数为0.24m³/d及污染负荷为0.48m3/(㎡·d)的运行条件下,氨氮和COD的进水浓度分别为1.5-1.8mg/L和40-60mg/L时,通过物理-生物联合阻控体系后,其去除均接近60%。根据设计的苇田循环水净化方案,模拟结果显示:当模拟时段为8-9月份时,经过约21天的阻控降解,苇田水体COD降至30mg/L以下、氨氮降至1.5mg/L以下。河口湿地养殖水体污染的物理-生物联合阻控与水质改善技术在湿地内的运行管理成本约为14万元/(年·km2)。该技术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为苇田用水开源,减少苇田灌溉自河流的提水量,其中枯水年每平方公里湿地可节水0.96万吨、平水年0.90万吨,每年每平方公里湿地合计可减少水电费支出0.1万元,即节约水资源又使苇场减少成本;另一方面良好的水质也有利于养鱼养蟹并增加芦苇产量,每年每平方公里湿地创造的经济收益约为22.5万元。此外,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苇田排水中有机物及营养盐的量,从而减轻锦盘河的污染负荷。根据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成本,每年每平方公里湿地可收益1.71万元。综上,利用芦苇湿地净化污染物的经济价值约为10.31万元/(年·km2),环境经济效益明显。

 

copyright©2019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11416号-5 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

京公网安备 11010519035-2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