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 日文版 →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作用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围绕重点领域污染治理,推动科技专项攻关和成果转化。李干杰部长提出,要充分依靠科技手段,实现精准治污。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向纵深推进,地方环境治理需求大量释放,更加迫切需要加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力度,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落地应用。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成果转化工作,2018年出台《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今年7月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为了更好地推动成果转化工作,2019824,由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科学技术年会“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分会在陕西大会堂隆重召开。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分会

会议由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副主任禹军主持,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翟桂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侯雪松、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调研员陈胜、科技部火炬中心技术市场处副处长陈彦、生态环境部科技发展中心成果转化室主任付军、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董立户、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助理院长林才顺、中国科技开发院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余定诚、全国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主任李长青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

禹军,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副主任

大会也邀请了政商学界精英,凝聚了系统内外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单位的智慧,搭建了政、产、学、研和社会各界之间信息互动的桥梁。来自生态环境部、科技部等部属单位、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专家以及业界龙头企业代表等80余人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切实有效的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让科技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陈胜调研员出席此次会议并致辞。

陈胜,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调研员

陈胜调研员介绍,随着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大的内生动力、巨大的外部激励为科技成果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生态环境部为了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概括来说,就是“一个机构、一个文件、一个平台、一系列活动”。具体来说就是,2017年,依托环境发展中心成立了科技发展中心,专门负责开展生态环境项目管理和成果转化工作;201811月,出台《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成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今年7月,“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启动,李干杰部长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地方和企业环境治理需求方和技术持有方搭建了一个供需对接的桥梁,也为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成果应用提供了一个科学、权威的舞台;今年5月和7月,先后举办了成都和长沙两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活动”,全力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的流动平台。

同时,陈胜调研员也指出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点还主要停留在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上,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如技术评估工作体系不完善、二次开发不完整、专业服务机构与人才缺乏、转化平台功能不完胜与活力不足、衡量转化效率方法尚未建立等。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进展与挑战

陈彦,科技部火炬中心技术市场处副处长

科技部火炬中心技术市场处副处长陈彦以2017915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切入,分析了新时期建设完善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意义,特别提出,这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是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国家重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举措。

我国技术转移发展从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为起点,先后历经探索起步阶段、快速成长阶段、平稳运行阶段,并自十八大以来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技术转移网络平台,区域、行业技术转移联盟,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创新驿站服务机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在内的技术转移体系。据统计,2018年全国成交技术合同41.2万项,金额1.77万亿元,技术转移活力持续释放。但技术转移目前仍面临着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不足、技术转移主体不明确、技术转移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复合型人才队伍缺失,及政策发展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等挑战。

面向“一带一路”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

翟桂英,生态环境部环境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

生态环境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心翟桂英副主任说,企业在做好国内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同时,也要把眼光放在国外市场上。并介绍了生态环境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心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做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今年425-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做重要讲话,指出“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习主席提出,应积极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尽快启动共建‘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生态环境部积极推动绿色联盟和大数据平台建设,20194月“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正式发布。线下的实体合作平台与线上的数据与知识平台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但是“一带一路”信息渠道不通畅、缺少足够服务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平台都是面向“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当前所面临的困难。

聚焦生态环境热点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侯雪松,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侯雪松副秘书长表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2018-2019年以学术交流、展览展示、专题资讯、国际交流助推成果传播和对接。通过与三大科学传播平台、全媒体传播的合作,精准推广宣传,助推科技成果转化。2006年组织制订了《环境科技成果评价办法》,并据此推进有关工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迄今已对近千项科技成果完成包括论证、验收、鉴定在内的评价工作。其中学会自2013年起受环境部委托开展试点工作,通过牵头组建ETV联盟,发布多项ETV团体标准,参与ISO标准编制,推进国际互认,至今已完成30多项环保技术的验证评价。2003年设立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在生态环境部的大力支持下已连续评选16届,2015年起获奖项目可由学会直接推荐参评国家科学技术奖。20175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印发《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标准管理办法(试行)》;20176月,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成功注册;2018年,共10项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在学会立项;2019年启动再生水水质评价指南等14项团体标准编制工作。

侯雪松副秘书长最后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参与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工作要立足学会业务基础,发挥网络化组织优势,解决信息不畅、评价不精、对接不准的问题,用高水准评价和精准的传播助推成果进入市场,利用学会交流与传播平台开展多渠道供需对接。

以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 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

付军,生态环境部科技发展中心成果转化室主任

生态环境部科技发展中心成果转化室主任付军指出,随着前所未有的强力督查和严格执法的持续推进,地方政府“不作为”、企业“不想治”的突出问题正在向“不会管”、“不会治”转变,带动了政策指导、治理方案研究、实用技术选择等生态环境技术服务需求空间的大量释放。当前,应以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以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牵引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生态环境部科技发展中心作为生态环境技术评估、科技成果转化等职责的具体承担部门,制定了《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方案》,部署并推进了出台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意见、建设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成果转化联合创新中心、建设雄安新区成果转化示范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促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等重点任务。

2018年719日,由生态环境部组织和指导、生态环境发展中心开发和运行的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在京正式上线运行,李干杰部长出席并讲话。平台坚持“网尽天下环保好技术、回应各方环保诸需求、汇聚环保专家做服务”的服务宗旨,以及“线上咨询与线下服务互动、公益支持与市场机制结合、开放共享与供需对接统筹”的服务原则。目前,平台建设二期方案已初步完成,将逐步完善平台专题版块、需求分析发布、重点技术突破、智能模块优化等功能,并下大功夫完善线下技术服务专家团队和平台运行机制。同时,雄安新区、大湾区、海峡等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也在按计划稳步推动。期待能为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做好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也欢迎大家加入成果转化事业,共同推动生态环境技术的有效对接。

“科技企业预孵化+常规孵化+加速孵化”孵化服务体系研究与实践

余定诚,中国科技开发院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科技开发院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余定诚重点介绍中开院产业孵化的成功经验,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在孵企业股权(期权)投资+孵化社区建设运营的市场化模式与一园一院一基金多平台的运营模式。同时借助成功孵化的企业案例,介绍了中开院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融合尝试的新探索,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新动力。

余定诚主任指出,当前大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主动性,中小企业缺乏成果转化的经济和技术实力,需要专业的孵化产业化机构助推技术转化与创业孵化,聚集人才、资金、技术、政策、产业、市场等资源,提升孵化效率与孵化质量。中开院逐步建立了全链条的孵化服务体系,实现创业创新和产业资源的聚合与对接,构建科技企业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形成孵化器产业企业化运营及对外拓展的可持续核心能力。

构建产学研用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董立户,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董立户表示,目前地方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巨大,治理技术需求旺盛,高校和研究所生态环境领域环境技术转移转化空间巨大。然而,目前高校技术转移转化面临专业人才缺乏、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研发应用受损、激励保障缺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嫁接技术与市场的桥梁,就要通过应用技术的研发,实现国家环境保护战略、环境学科发展和地方环境质量改善的三者统一,构建应用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采取对技术成果进行实验室选拔评估后二次研发、初步孵化,在对其进行市场评估后,为其打造产业转化方案,协助打通融资路径,积极寻找产业合作。综合测试平台市场化运作,对内保障科研,对外促进市场;中试基地保障实验室技术向市场化技术转化;天使基金从技术和市场角度遴选技术,为投资的项目提供资本及综合金融服务。

构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 助力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林才顺,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助理院长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助理院长林才顺主要介绍了“基金-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所三元耦合模式的创新理念与实践。发展了一批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工程、龙头企业整合创新工程等特色工程。

林才顺助理院长介绍了协同研究院的重点研发方向,其中协同实验室以发展柔性电子、先进材料、水处理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以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组织人才链和配置资金链,形成“大学输入-企业委托-需求引导三位一体的研发模式。通过申请知识产权基金、政府专项经费,以及吸引社会资本、银行融资等方式,吸引大批国内外技术参与研发、产业发展与应用示范,成功孵化企业110余家,有效带动了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与应用。

全国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互联网+大数据+科技服务”模式建设

李长青,全国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主任

全国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主任李长青表示,全国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为技术转移转化提供全链条服务,包括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大数据与科技金融服务等。通过建设开放式平台,整合数据资源,开发了从检索查新、分析预警,到申请保护、技术转移、交易运营、知识产权管理等,实现了一站式智能化创新服务。

李长青认为,技术转移全过程包括:通过网络及地方政府收集及提供供需信息,从需求出发,安排相应领域专家到企业实地调研,挖掘精准需求后在技术库进行检索合适技术。在项目立项之前,组织专家针对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可行性创新性、成熟度、难易程度、技术风险、技术可替代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价,作为供需双方交易的参考,最后促进双方交易,履行合同。

copyright©2019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11416号-5 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

京公网安备 11010519035-2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