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 日文版 →
当前位置: 首页> 典型案例展示

项目名称:河北省辛集污泥集中焚烧发电处置中心

项目推荐单位:上海国惠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所在地:河北省辛集市

项目类别:市政污泥处理处置

项目概况描述

辛集污泥集中焚烧发电处置中心(即“辛集市污泥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位于河北省辛集市制革工业区,占地34亩,总投资2.3亿元,设计产能为日处理含水率97%污泥8720吨,总装机容量为2373.7t/d循环流化床污泥焚烧炉配26MW中温中压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年发电量8640万千瓦时。项目采用国惠集团自主研发的SL-STPTM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对辛集市制革工业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工业污泥和市政污泥进行焚烧处置,污泥焚烧余热用于发电和供汽,从而实现污泥的“转废为能”。河北省辛集污泥集中焚烧发电处置中心的建成投产,彻底解决了北方皮都辛集市面临的“污泥围城”问题,有效缓解了辛集及周边市县的生态环境压力,推动辛集传统支柱产业进入了绿色发展新时代。

项目技术工艺/解决方案概述

(1)技术工艺/解决方案名称及原理

技术名称:SL-STPTM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

技术原理:SL-STPTM 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是一项覆盖污泥处理处置全流程的成套技术,包含污泥改性、浓缩、脱水、燃料化、焚烧、灰渣制砖等环节。

1、污泥改性:针对不同污泥特性定制专用改性剂,污泥在前置改性反应器和深度改性反应器内与改性剂充分混合、反应,达到调理泥性的目的。污泥改性剂的作用是减少粒子和水分子的亲和力,使粒子增加絮凝力而粗大化,使其得到最佳的调质,充分分离自由水,同时能使间隙水和吸附水最大程度的分离,同时不产生胶质体。

2、污泥浓缩:在充分改性的基础上,运用重力脱水原理,采用无轴螺旋式聚合污泥浓缩机, 对污泥进行浓缩处理。污泥中的自由水和部分间隙水在重力作用下,自筛板过滤出来,污泥含水率降至80-85%

3、污泥脱水:采用新型污泥调理脱水机,以工位连续作业模式实现挤压-调理-搅拌-再挤压,循环多次,实现污泥含水率快速降低至60%,再借助螺旋铰链+风道,充分降低含水率。

4、污泥燃料化制作:脱水后污泥进入燃料制作设备,通过挤压、破碎、糅制,形成有一定截面形状、大小和一定强度、致密度的污泥燃料。

5、污泥焚烧:采用输送装置将污泥燃料送入焚烧装置进行氧化焚烧,焚烧余热用来发电、供热,从而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6、灰渣制砖:将焚烧产生的炉渣进行建材利用。

(2)技术工艺/解决方案适用范围

适用于市政污泥处理、工业污泥处理、含油污泥处理、禽畜粪便处理、污泥暂存场污泥处理、河道清淤及淤泥处理。

(3)技术工艺/解决方案特点及优势

SL-STPTM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是一项覆盖污泥处理处置全链条的成套技术,包含污泥改性、 浓缩、脱水、燃料化、焚烧、灰渣制砖等环节。与传统技术相比,改性环节不添加生石灰、铁盐、铝盐,脱水环节不利用外部热源进行热干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污泥所含的热值,所制作的燃料低位热值在1600大卡左右,相当于标煤的三分之一,可实现自持燃烧。在氧化焚烧环节,采用“三 T”控制技术,确保污泥燃烧充分、彻底,飞灰产生量小,烟气在焚烧炉中停留时间为46秒,焚烧温度为850℃以上,从源头上有效控制二噁英的产生。污泥焚烧后剩下的灰渣,体积只剩原污泥量的5%左右,可制作成生态砖等建材,从而形成了良性的污泥闭环处理处置。

工艺流程图/技术解决方案示意图

项目亮点

辛集市污泥集中焚烧发电处置中心是中国内地首个纯污泥焚烧发电项目,也是继国际水务巨头威立雅的香港T · PARK项目之后的世界第二个纯污泥焚烧发电项目。项目着眼于污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采用覆盖污泥处理处置全链条的SL-STPTM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将污泥变身焚烧发电的燃料,焚烧炉渣则进行建材利用,整个技术路线具有闭合性、经济性,实现了污泥的资源化、价值化利用。辛集市污泥集中焚烧发电处置中心年处理含水率80%污泥51万吨,能够消纳辛集市制革工业区、辛集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全部制革污泥和市政污泥,解决了辛集市皮革产业集聚区及周边城市的“污泥围城”难题,为保障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辛集市污泥集中焚烧发电处置中心在处理污泥过程中没有额外能耗,且可将污泥转化为电能、热能等,年发电量8640万千瓦时,年产生蒸汽16万蒸吨。

项目示范意义

作为中国内地首例纯污泥焚烧发电项目,河北省辛集污泥集中焚烧发电处置中心被列入辛集建国以来70年重大成就之一,并作为企业背景的生态治理组织的优秀典型案例被写入中国首部《生态治理蓝皮书:中国生态治理发展报告(2019-2020)》。辛集市污泥集中焚烧发电处置中心被业内誉为“辛集模式”,以“辛集污泥集中焚烧发电处置中心”为蓝本的更多污泥焚烧发电厂正在山东、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复制推广。

污泥处置地照片

copyright©2019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11416号-5 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

京公网安备 11010519035-20002号